华东在线_华东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记者蹲点新冠肺炎重症病房 推出微纪录片《呼吸》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19
摘要:

  呼吸,在这个冬春之交,成为世界性难题。

  新冠病毒,攻击的是肺泡细胞,导致肺部丧失换气功能,患者无法呼吸。医护人员在重重防护之下,同样呼吸困难。

  一个月来,南方日报记者蹲守在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驻当地的多家医院重症病房。在被防护服保护的密闭空间里,记者隔着起雾的护目镜和面屏,目睹一幕幕生死抢救、千钧一发的场景,记录一个个为自由呼吸咬牙坚持的故事。

  抢救|通宵转运 生死救援

  2月19日,荆州市监利县62岁病人胡放(化名)病情发展为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广东医疗队深夜赶到监利县中医院,为他装上“人工肺”(ECMO),并连夜将他转入荆州市中心医院。

  20日凌晨,监利县气温只有3℃。但医护人员火速穿戴防护服、装上并运转ECMO、转送病人上救护车,累得满头大汗,汗珠模糊了他们的护目镜。这一场通宵救援,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危重新冠肺炎ECMO长距离转运。

  “你看我们离得那么远跑过来,就是为了让你不要放弃自己!我们现在需要你的配合,加油!”抢救胡放的广东医疗队队员麦聪趴在他耳边说。

  在此后的日子里,转院救治陆续展开,截至3月16日,共43名重症、危重症患者从荆州各县市区医院转运至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的两个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

  治疗|克服万难 绝不放弃

  广东医疗队与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共建了2家重症救治中心,这是集中当地最危重症病人的地方。在广东省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胡放的对面,是同样使用ECMO的病人刘湖(化名)。

  众多设备和层层防护,让平常普通的CT检查,也变得困难重重。难,也得做。两地医护人员对各种情况进行过多次预演。

  回程路上,机器电池出现了问题。“ECMO断电了!”“赶紧接手摇泵!”“大家不要慌!”“快摇!快推回去!”心肺没有氧气存量,一旦脱离机器,她只有20秒生命。每秒千钧。

  几秒钟之内,护送患者做CT检查的12位医护人员迅速明确了最优方案:接上手摇泵,轮换着用手摇泵驱动膜肺给患者供血,终于将她安全运回ICU病房。随着仪器上频繁闪烁的红灯变绿,数据逐渐远离警报范围,所有人长吁了一口气。

  CT结果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完善对患者的救治方案,更有效地开展治疗。目前,广东医疗队和荆州医护人员合力,已在全国率先完成3例ECMO病人CT检查。

  好转|要走出去 自由呼吸

  刘湖的隔壁,是来自荆州松滋市的3床病人梅风(化名)。这一天,他迎来了一个消息——可以从ICU转出去了。

  “我一定要走出去,要有信心。春天来了,我也想出去自由地呼吸。”梅风紧紧握住连日照顾他的护士、广东医疗队队员王夏恋的手说。

  “我们和病人其实也是相互扶持、相互安慰的,他们也给我们力量。记得我第一次给他打针,都还没松止血带,他就给我竖大拇指。那时候我也有点紧张,是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王夏恋说。

  救护|拯救生命 挑战极限

  为了让新冠肺炎患者重新自由呼吸,医护人员们在重重防护之下,同样呼吸困难,这是他们拯救生命的代价。

  2月24日,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里,被全身包裹的广东医疗队队员张艳红晕倒了。“穿上全副武装的防护服,工作时就像在蒸桑拿,不仅仅是流汗,呼出的雾气甚至会形成水滴滴在自己脸上。”广东医疗队队员黎芳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很多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进入病房后,缺氧、大汗,快的10分钟就会有反应。但更大的挑战是,他们要在这种状态下,对病人的情况作出敏锐反应、细致应对。

  “这里空气稍微冷一点,我可以喘口气。”广东医疗队队员刘姚长时间在隔离病房有点头晕,她急忙找到一个窗口。医疗队队员张兴钦由于值班太久出现呕吐不适,还惦记着安慰情绪低落的病人,重新回到病房后在自己胸前写上象棋的标签,逗乐病人。

  截至3月16日24时,荆州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院人数已达1492人,治愈率从广东医疗队抵达时的5.2%提高至94.8%;确诊重症、危重症人数从180人下降至9人,在院确诊病人仅剩32人,而全市已连续15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

  这座城市正迎来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陪伴相守,医患双方都在为呼吸自由顽强斗争、咬牙坚持。

  而这一天,终将到来。

  采写: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肖文舸 赵杨 黄锦辉 曹嫒嫒

  摄影: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董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