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在线_华东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起跑线》观感:惟有你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01
摘要:没错,孩子是有起跑线的,作为父母,对自己用力,才是能够让孩子的起跑线尽可能超前于别人的有效办法。

  惟有你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点

  ——电影《起跑线》观感

  没错,孩子是有起跑线的,作为父母,对自己用力,才是能够让孩子的起跑线尽可能超前于别人的最有效办法。

  1

  作为教育人,《起跑线》,这个电影名字就吸引了我。

  这是一个怎样的“起跑线”的故事呢?

  拉吉是个小民营企业家,有着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兼有设计、经商天赋,他迎娶了美丽时尚的米塔,生下个可爱的女儿皮雅,过上了标准的中产阶级生活。有一天,米塔带着拉吉实地考察了排名前5的私立幼儿园,为了让女儿进入这家幼儿园进而期许将来拥有更高一层的生活,这家人的美好生活就此画上了休止符。

  为了让女儿读到最好的幼儿园,拉吉买了学区房,熬夜排队去领报名表格,和妻子一起进培训班,接受全方位培训,以应对“被挑选”。种种努力后,结果仍然是失望——女儿没能被录取。于是花钱送礼、找关系,弄得鸡飞狗跳。阴错阳差中,他们开始了“伪装家庭”的生活,戏剧化地进入贫民窟,开始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看完电影,恍然间,仿佛思绪迷乱——这是一部来自印度的电影吗?那些“神剧情”,不就活脱脱地几乎每天在我们身边上演吗?

  2

  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细节:每次聊到孩子的教育,母亲米塔都会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皮雅因为没上到好的幼儿园而可能出现的未来惨景,结尾必是一句“心情不好吸毒怎么办”。这番话语,全片出现了不下5次,颇有喜剧效果。

  活灵活现,一个焦虑母亲的形象!

  眼熟吗?

  有人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的父母为了让我在小升初的大浪潮中具有竞争力,从4岁起,我的每个周末、假期,就在各种课外班和去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度过。从小到大,我上过14个课外机构的奥数班,上过手风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篮球、写作、画画、英语……各种兴趣班,能学的基本上都学了。很遗憾我妈没有送我去学相声。我爸开玩笑说我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大京城的各个角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现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迹,跟随在后面的,还有我父母的身影。”

  没错,跟随在孩子身后的,一定是一对无比焦虑的父母的身影。

  不断有家长跟我抱怨:周六日的时候,比平时上班更累。孩子要赶场似地去参加各种补习,而自己,就像一个忠实的仆人,随时整装待发。这样的生活自己并不认可,但却像穿上了红舞鞋,不跳也得跳,根本停不下来。

  这是怎么了?

  因为大家心里有一个“神逻辑”:进好的幼儿园,才能读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得到好的婚姻,从而拥有好的人生……一环扣一环,哪一环也不能缺失。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因此,一条起跑线就活生生在眼前出现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了焦虑的根源。

  3

  到底有没有起跑线呢?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说:

  “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我反对。

  一个孩子,并不是没有起跑线。郑渊洁也许没有想到,他自身的成就,对待人生的态度,辛勤努力取得的成果,这一切,都给他的孩子画了一条起跑线。而且,恰恰是他的起点很高,他的孩子便拥有了一条优于大多数人的起跑线。

  曾经参与教师招聘,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有一个命题:某民办学校招生,不仅要面试学生,还要面试家长,甚至连父母的身高体重,都会成为判断孩子能否入学的参考条件。怪诞吗?招考学校遵循了这样一个判断:如果父亲是一个大胖子,那说明他可能是一个缺乏自控能力的人,由此推断出孩子也可能自制力偏弱。这样的逻辑一定会冤枉部分父母和孩子,但也许不完全是无稽之谈。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身上就一定带着他们的影子。

  这就是父母的力量。

  由此可知,父母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起跑线。

  4

  这个“高度”,包括了很多的方面。

  譬如,你的基因优劣,决定了孩子先天的智商、情商,这种遗传,是你的高度之一。

  譬如,你的财富和人脉,决定了你可以提供多少资源帮助孩子飞翔,这样的经济基础,也是你的高度之一。

  但更重要的高度,是为父母者的你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

  我曾在楼梯里偶遇一对陌生的母女,孩子三四岁的样子,略显羞涩,看到我进来,搂着母亲的大腿,好奇地悄悄看我,于是我微笑着冲她摆摆手,用表情表达对她的喜爱。不料,她的母亲生硬地一把将她拉到自己身后,让她再也不能直面看到我。或许这位母亲教给孩子的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孩子因此丢掉的是什么呢?

  一个孩子在班级里总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孩子妈妈,希望妈妈重视起来,没想到反挨了这妈妈一顿训斥:“不就是一点不值钱的东西吗?他不过是喜欢玩玩,玩够了不就还了,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吗?!”在这样的观点影响下,谁敢保证,这孩子将来不会出大问题?

  孩子成绩不好了,家长找到学校:“老师,您能不能上课多提问一下我的孩子,关注一下他的学习状态?不然他学习怎么能够进步啊?”“老师,您能不能多督促我的孩子?他只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父母把责任“甩手”给学校、给老师,却没有反思自己有没有尽到责任,将来他的孩子会不会成为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出厂设置”,无论好的坏的,无辜的孩子只得照单全收,别无选择。

  5

  电影《起跑线》的最后,拉吉和米塔给孩子选择了退学。因为,他们不想用自己的欺骗行为换取利益,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停留在冷酷的、虚伪的,夸张到只看你开的车是好是坏的人际圈子中。他们选择回到虽然贫穷但充满快乐和温暖的人群里。这虽然多少有些心灵鸡汤的滋味,但毕竟说明一个切切实实的道理: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某种意义上讲,这真的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拼的绝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更大程度上,拼的是爹妈的眼界、爹妈的格局。

  没错,孩子是有起跑线的,作为父母,对自己用力,才是能够让孩子的起跑线尽可能超前于别人的有效办法。

  这,就是看了电影《起跑线》之后,我的真实的感受。

  如果说孩子教育应该从出生抓起,从这个角度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非没有道理。但太多的父母错误理解了“起跑线”,误认为人生是一种竞争,从小就要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发展各类能力,早识字、早算术,甚至唱歌、跳舞、书法、乐器、奥赛,一个都不能少,样样都必须赶早,结果导致孩子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种种身体的、心理的问题。

  其实,所谓的“起跑线”,首先就是父母本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资源,家风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

  其次,“起跑线”是爱和尊重,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长大的人,情商较高,身心愉悦,自然会得到好的发展。

  再次,“了解孩子内心需求”是第三条“起跑线”,不要强制性地为孩子规划人生,因为,那样的规划,也许是父母需要的,但未必是孩子需要的。读懂孩子,才能找到教育的起点。

  本文作者从事一线教育多年,著有《用心做教研》、《经营你的课堂》等十余部教育专著,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平台附属学校校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李小冉:年龄没有包袱 角色不受限制